口罩一開始的發明是由遠方「歐洲」,但是現代的口罩的進化,却是由華人伍氏發明。
時間回到1910年末,發生一场引发“肺部病变”的「東北」鼠疫,奪走了數萬人的生命。
一位公共衛生學家——伍連德,當時候就發明了“伍氏口罩”,並推動了中國現代醫學體系的發展!挽救成千上万人的性命!
延伸閱讀:【發明】戴了這麼多年的「口罩」,却不知道是誰發明?讓我們一起重返1347年!(上)
據說,當時口罩的製作材料成本僅需2分半,加上製造方法簡單,深得了大眾的青睞!
伍連德出生于 英属槟榔屿 (現屬馬來西亞北部的小島), 祖籍是中国广东新宁 ,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(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),是華人第一位醫學博士。
當時年紀輕輕17歲的伍連德,就獲得了「女皇獎學金」往英国劍橋大學的 Emmanuel College就讀「細菌學」。
1903年,他24歲獲得了劍橋大學的博士學位。几年后的1907年,受到清政府的直隶总督「袁世凱」御用為「天津陸軍軍醫學堂的副監督」。
就在清朝末代那一年,哈爾濱爆發了一場惡性傳染病,伍連德臨危受命,擔任了“東三省防疫全權總醫館”。
當時東三省是中國鐵路網絡繁榮區,疫情擴散非常快速,每日都有人病亡!
鼠疫的爆發,加上政治局勢相當緊張,俄國與日本都想乘機而入,企圖奪取主導這場疫情和東北。
伍連德前往東北後,開始對傳染病展開調查,他把患者尸體進行解剖並嘗試找出病原。虽然伍連德是一名病菌學醫師,但是想要解剖尸體做醫學調查,在當時的中國尚是“禁忌”!
他秘密地的進行解剖调查,他發現这次的“肺部病變”的鼠疫,比一般的鼠疫更加严重的傳染病。
在經過深思熟慮他建议把多条的东北铁路、公路切断,開始進行疫區的隔离。然后好不容易說服民眾們同意焚燒受感染病毒的尸體。
1911年1月30日,为消灭疫情擴散在東北进行了大规模的火葬,焚尸三天。
他發現患上肺部鼠疫的人的病兆,先是發高燒、咳嗽、氣喘,過幾天会吐血身亡。而且死後的全身皮膚是“紫紅色”。
鼠疫隨著時間,病亡人數每日增加。伍連德不得不趕緊找出解決方法來制止這場鼠疫。
他在一間光明不足的屋裡,將遺體進行解剖,再透過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尸體中取出的血液,出現的是“鼠疫桿菌”。
1911年,伍连德和助手在他的第一个实验室工作。( 图片来自黑龙江伍连德纪念馆)
經過一番的研究,鼠疫的病原來自“土旱獺”(又稱土撥鼠),可能是由於早期捕獵旱獺所造成。
旱獺的病毒傳播很快,透過飛沫人與人之間互相傳播,所以死亡率非常高,而且根本沒有可治療的方法。
伍連德的鼠疫分析是世上第一提出的鼠疫論說,成為接下來醫學界有用的科學發現。
為了阻擋鼠疫的擴散,他發明了兩層紗布製作的口罩,之後被稱為“伍氏口罩”。材料成本低,而且製作方法很簡單。
伍連德設計的口罩,使用了外科手術紗布製作,中間裹住的是“消毒藥棉”
在1911年4月的“萬國鼠疫研究會”( 国际鼠疫大会International Plague Conference)上,宣佈中國醫學家抗疫成功。
這也是有史以來中國首次的大型國際學術會議,參與的國家就有12個,對當時來說是極為光榮的事。
伍連德抗疫方法及時控制哈爾濱傳家甸,不到4個月的死亡人數降到0。
隨著流感和霧霾的爆發,口罩漸漸成為人類防疫不可缺少的防護。時間的變化,口罩材料也不斷地在進化。
如今,口罩不在只有單一種類,而是發展成多种类别。
以下是現今口罩的種類:
過濾較大的顆粒,做清潔工或一般防護,可以阻擋約80%的飛沫傳播,10%~20%的空污物質。
其中有三層布有包括不織布、活性碳、PM2.5的質料,防護性更高。
紙口罩
紙口罩是紙質製成,阻擋5微米顆粒和粉塵,可作為一般防護。
但是容易破損和弄髒,所以需要頻繁更換。
活性碳口罩
活性碳口罩可以吸附有機氣體和有毒性粉塵,但是把沒有殺菌功能,當發現呼吸些許困難需要馬上更換。
適用一般裝修噴漆或噴灑氣味濃郁的氣體作業時使用,阻擋80%的飛沫傳播,30~80%的空氣污染物。
醫科用口罩
它可以阻擋90%的微米顆粒,適用於發燒咳嗽或感冒等呼吸疾病時使用,破損或髒污需要馬上更換。
N95口罩
它可以阻擋超過95%微米顆粒,阻擋超過80%的空污物質。
因材質阻呼吸高,不適合長時間佩戴,且不能重複使用。
立體口罩
它算是新型的口罩,很多種類,有些類型可以更換濾芯,可以重複使用。
PM2.5防霧口罩
它具有阻擋空氣裡的中粒小徑於或等於2.5微米的粒狀物,一般作為防止霧氣或煙霾而使用。